海螺集团积极应变、主动求变,努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
春节过后,位于长江之滨的芜湖海螺水泥公司码头一片繁忙,7条货船等待装船发运,厂内500万吨绿色建材项目进入投产冲刺阶段;在铜陵海螺水泥公司矿山上,26台大型矿车来回穿梭运送矿石,无人驾驶矿车正在紧张调试……
作为全球水泥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,海螺集团面对水泥制造主业量价齐跌、成本高涨的双向挤压,通过积极应变、主动求变,不但实现了化危为机、危中寻机,而且已经吹响了创新发展新的“冲锋号”。
海螺集团绿色环保智能工厂模型。
积极应变 不断增强经营韧性
2022年,受多重因素影响,水泥需求出现大幅下跌。据统计,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降至65%左右,市场价格出现“高台跳水”。与此同时,原材料和煤炭却呈现一路上涨的态势。
针对市场环境这一变化,海螺集团逆势向上、积极应变,健全以“目标倒逼管理,以管理促进目标”的闭环机制,因时因势差异施策,不断增强经营韧性。
“作为传统产业,水泥行业必须转型升级,加快生产管理、制造流程等环节深度改造的步伐。”海螺集团副总经理表示,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,就是其中的破题之道。
通过一体推进产业减碳、发展增绿,生物质燃料替代煤炭、煤矸石配料推广、燃烧促进剂试用等举措,2022年海螺水泥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颗粒物排放浓度分别下降16.1%、10.1%、17.3%,新增省级绿色工厂7个、绿色矿山10座。
同时,建成光伏项目69个,新增装机容量272.3兆瓦,BIPV、储能试点项目建成投产,建成行业首个“零外购电”“全绿电”水泥工厂,光伏玻璃、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,一批崭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。
位于长江之滨的海螺集团年产千万吨级超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。
主动求变 用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
“除了积极应变,我们更应该主动求变。”水泥企业需要坚定发展信心与市场预期,紧扣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,重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与市场需求下行的主要矛盾,加快淘汰落后、过剩产能,全面提升行业能效水平,用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。
海螺集团将继续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,预计年度研发计划总投入41亿元,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.73%。
在此基础上,海螺集团还确定了以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、新兴产业规模化转接、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,构筑以水泥制造为基础,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环保产业、数字经济、国际贸易五大产业相互促进的“一基五业”发展模式。
同时将加快智能工厂集群和水泥工业大脑建设,加速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迭代升级。高质量建好海螺“云工”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,持续推动关联产业“上平台、用平台”,尽快实现业务互联互通、产业高效协同。持续向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服务运营、智能制造、双碳技术等方向发力,推动海螺数字生态圈繁荣发展,力争年内形成40亿元产值。
海螺集团安徽国贸下属技术公司交付新年首条船舶。
危中寻机 努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
不但要尊重市场,顺势而为;更要把握市场,因时而动。
通过以客户为中心,一体推进水泥上下游产业的业务融合;聚焦主业,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成本管控体系和以效率为导向的运营模式;加大自营进出口业务拓展,挖掘内贸业务潜力……海螺集团在化危为机的同时,也寻找到了新的商机。
双碳目标的提出,为海螺重新定义了低碳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愿景。今年1月,该集团最新编制的23项科技创新重点课题,其中有16项涵盖了节能减排技术、二氧化碳转化应用及低碳技术、绿色新能源技术,海螺正在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。
为此,海螺集团正在着力拓展碳资产管理相关产业,加快延链补链强链。开展节能降碳行动,全面推广全绿电供应和新技术。利用水泥行业矿山空间大、建筑物分布广的优势,积极布局光伏、风力等新能源体系,减少化石能源消耗,推进“零购电”工厂建设。
对标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海螺集团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加大新产业投资规模,努力形成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环保产业等3个百亿级产值的新兴产业雏形,努力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。